亲爱的观众朋友们,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话题可是相当火爆,2025年的春晚彩排名单又被“骂”的事儿。
你看看,全国人民都盯着这档节目,怎么就引发了这么多的负面评价呢?
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很关键的原因,还真和赵本山老师讲述的内容有很大关系,可能也说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。
说起近些年的春晚,怎么讲呢,真的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种火热场面了。
观众数量逐年下降,大不如过去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。
一提起春晚,现在更多的声音是在质疑节目的质量,很多人甚至感叹“春晚变味了”。
曾经的春晚是很多艺人一夜成名的舞台,而如今却成了那些已经成名的艺人才有资格攀上的平台。
这一变化让人不禁感叹,昔日的热闹和动人心魄的春晚舞台逐渐黯然失色。
回想这些年,春晚频频遭遇到负面评价,观众们的期待和热情一天天地降低。
春晚现在变得越来越像一场长达五小时的“新闻联播”,观众们开始怀疑:这还是曾经他们每年必看的年终大戏吗?
现在,很多人看春晚纯粹是为了吐槽,已经成了一种新的“春节传统”。
再说节目的质量,很多观众一致认为,春晚确实缺乏年味和笑点。
那春晚真的那么“烂”吗?
咱们来细细分析一下。
毕竟,艺术这个东西,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,每个人心中都有对艺术的不同标准。
比如说像《中国好声音》这样的节目,有些学员的演唱听起来像是在鬼哭狼嚎,可在一些专业音乐人眼里,这却算是一种艺术的表现。
再比如说,绘画中的“抽象派艺术”,那些看起来简单随意的线条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。
但是,普通观众无法理解这种高深的艺术表现,他们只希望看到接地气的节目,特别是语言类节目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语言类节目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,这才是让观众们频频“发声”的原因。
春晚之所以让人失望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老艺术家的退出。
像赵本山、宋丹丹这些能够给观众带来无限欢笑的人逐渐淡出,观众对春晚的期待值自然也随之降低。
其次,近年来的节目更注重教育意义,而不是娱乐搞笑效果。
春节本来就是希望充满笑声的日子,而那些煽情升华的小品,不仅无法引起共鸣,反而降低了整体的娱乐性。
赵本山老师曾在春晚的小品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经典,他对小品的理解真的是独具一格:“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就是快乐,教育不了人。
人在三百六十多天里都在被教育,只有一个晚上他能被教育到吗?
”正因为如此,许多观众在喜庆的春节晚上,还是希望看到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节目,而不是满屏的教育和感动。
比如说,沈腾和马丽这对喜剧搭档,他们早年在春晚上表演的小品《扶不扶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它不仅结合了当年社会的热点,既搞笑又具备教育意义。
这个小品让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,同时巧妙地探讨了社会道德困境,堪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春晚可以具有教育意义,但娱乐性才应该是首要的,让大家在阖家欢乐的日子里笑口常开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再有一个困惑观众的问题是,近些年春晚选择的表演者似乎不如何专业。
专业演员去唱歌,歌手去演小品,甚至喜剧演员上去唱歌,这让观众一时间真的无法适应。
术业有专攻,过去的春晚舞台,各领域的专业艺人各司其职,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现在,却让金晨、刘涛、刘诗诗这些专注影视表演的演员去合唱,反而显得不专业,使那些期待已久的观众大失所望。
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搭档也无法免俗,他们在表演时几度笑场,诗词对答中频频出错,这让观众们的观感十分尴尬。
这些确实是让观众对春晚失望的原因。
在这情境下,春晚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节目内容的改变,而在于表演者在选择和搭配上的随意,使得节目缺少专业性和稳定性。
对春晚全面否定也许有失偏颇。
春晚仍然提供了一个展示丰富多样艺术形式的舞台,给职业艺人和素人创造了展示才华的平台。
如同去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节目,不仅展现了传统手艺的精妙,还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。
尽管春晚存在不足,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,但相信它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。
多听取观众的意见,根据观众的喜好来调整节目内容,春晚一定能够贴近大众预期,重新成为全家围坐一起其乐融融的话题焦点,成为每年春节不容错过的美好记忆。
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?
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别忘了点赞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!